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垃圾分类不会?莫慌,“桶边指导”来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7:03:00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垃圾分类日益成为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新都区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完善收运体系、深化源头减量等举措,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转型升级,为市民打造生态宜居的美好生活环境。

“桶边指导”精准到户

上午11点30分,家住悉尼湾小区6栋的薛先生正在厨房准备午餐,门铃响起。大丰街道三元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蒋博带领着物业管家和垃圾分类志愿者组成的“三人小组”,正挨家挨户开展入户宣传。

“三人小组”入户宣传

“你看,这个塑料盒子它属于可回收垃圾,你把它放进了厨余垃圾的袋子。”在薛先生家厨房里,志愿者打开垃圾桶查看垃圾分类情况,并针对发现的误投现象及时纠正并现场指导。

“我们还是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但有时候很多类别容易混淆,今天宣传员手把手这么一教,一下就清楚了,这种上门科普的方式特别实用!”薛先生表示。

“桶边指导”员

“我们社区通过线上宣传、线下组织社区网格志愿者每天在投放高峰期时段和引导员一起开展‘桶边宣传’‘桶边指导’,大大提升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投放准确率。”蒋博说。

“公交式”收运破解顽疾

“收厨余垃圾喽……”

傍晚6点,一阵阵吆喝声在双林社区大街小巷响起,一辆绿色电动垃圾收集车缓缓驶过。环卫工人毛师傅踩下刹车停在路边,居民文先生拎着一袋厨余垃圾快步走出来,熟练地投进垃圾箱里。整个过程地面干净清爽,没有撒漏,没有异味。

正在工作的毛师傅

“以前路边放着两个大垃圾桶,夏天酸臭味很重,周边脏兮兮的。”文先生介绍说,“自从社区推行厨余垃圾定时上门收集机制后,公共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大家幸福感与环保参与度也大大提高了。”

双林社区属涉农社区,“定时收垃圾”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有些居民不适应,错过垃圾收运时间后就随便乱丢。”双林社区居委会社区委员宋珊珊介绍,“后来,我们根据居民生活规律调整了厨余垃圾收运频次,不仅满足居民投放垃圾需求,而且减少了二次污染”。

垃圾收集车行驶在双林社区大街小巷

“我把村上的厨余垃圾收完之后就送到双林社区中转站,第二天清晨就会有厨余垃圾回收车来收运,厨余垃圾及时清理,环境也干净了很多。”毛师傅感慨地说。

全链条治理提质增效

大丰街道双网融合便民交投点

近年来,新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构建“党建引领+科技赋能”治理体系,依托“微网实格”,设立“党员示范岗”70个、“分类先锋队”11支,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160场;在商圈、医院、交通枢纽等场所投放公益广告30处。开展“五有”筑基活动,覆盖居民小区50个,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培育宣传讲师20人;完成125台智能回收箱升级改造,建成3个两网融合“碳中和小屋”,实现月均回收可回收物超100吨;引入社会资本新建斑竹园、新繁两处“四合一”固废分拣处置中心,建成兴华路通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生产线,全区装修垃圾、绿化垃圾日处理能力分别达2000吨、400吨。持续开展大件垃圾收运处置便民行动,仅一季度就清运处置大件垃圾1045吨。

通过“绣花功夫”推进精细化管理,新都区正书写着“分”出美丽新生活的绿色答卷。随着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加速推进,城市的生态底色将愈加鲜亮。

记者 | 项 婷 李晓明

编辑:段琪琳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