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0:15:00
4月2日,在“落实人工智能教育方案 重塑基础教育新生态——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宣布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并开设“人工智能班”,该校将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学院共建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推动资源共建共享。
该论坛由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专委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和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当日,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北京市人工智能试点校代表以及科研院所、重点高校、人工智能头部企业代表分别就自身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进行的探索进行交流与分享。
4月2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宣布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全市中小学AI应用覆盖率达65%以上
利用DeepSeek生成模拟题库,让AI辅助教师进行深度思考,智能体作为教师助手回答学生疑问……论坛上,来自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北京宏志中学的历史、体育、政治、美术等学科的教师分别登台介绍自己借助人工智能辅助教育的工作,其中,历史教师会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创设可视历史情境,美术老师会利用智能体生成的画作指导孩子们如何鉴赏艺术……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在了中小学的课堂上,当天,15节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研究的公开课也同时在现场展示。
“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去实践并互相交流。”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初一生物教师王畅在实验中借助了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她举例表示,比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实验草图,她可以引导学生们利用AI对图纠错,完善实验项目。
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处处长吴雅星发言时表示,北京市教育两委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战略部署,提速人工智能应用,经过系统推进,全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的体系初步建成,人工智能应用生态初见成效,呈现出普及率高、基础能力提升、场景持续创新几大特征。目前,全市中小学AI应用覆盖率达65%以上,构建起政策牵引、场景创新、生态协同的发展范式。
地理教师展示自己利用人工智能制作的学校三维场景图。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最新部署,下一步,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将在建体系、立场景、造智体、搭平台方面系统发力。”吴雅星介绍了工作重点,包括构建有首都特色的多层次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加快推进全体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以及不断丰富深化人工智能创新示范应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得好不好,能否赋能教育变革,关键看老师的素养和智能手段。”吴雅星表示,北京市正在积极推动研制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创新指南,帮助广大教师提升AI教学能力。
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涵盖“政、企、研、学”
论坛上,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蔡雷介绍了该校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情况和未来规划。他从顶层设计、教师赋能等方面介绍了广中思路,其中,广中建设了学校智能体、教师智能体和学生智能体,通过智能终端采集、课堂互动、作业完成、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实施“人机双师”的教学模式。
蔡雷强调了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分层培养和认知训练工作,学校每周都会进行交流和研讨,提升老师对AI应用的认知能力。“比如英语老师可以利用广中AI助手,在课堂随机抽背……本轮的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学校定位就是两点,课堂和学科,广中集团也打造了九年一贯的生长型AI课程体系。”蔡雷说道。
现场,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楚民宣读了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章程,他表示,共同体由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等中学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是一个开放包容的非盈利性合作组织。在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中,政府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各方参与人工智能教育建设;学校作为实践主体,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企业发挥技术优势,提供优质的技术产品与服务;学术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搭建跨领域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教育数据、课程资源、技术成果等共建共享,凝聚各方合力,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的自习室充满AI元素。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此次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将采取政、企、研、学协同的方式,推进广中人工智能教育和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蔡雷表示,仅通过学校很难完成人工智能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发展,必须形成一个包括科研机构、头部企业、行政部门等在内的共同体,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地。
人工智能班满足学生对AI教育的需求
当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同时成立了“人工智能班”,这是该校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学院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采取的新举措。蔡雷介绍,学生在考上高中后,这个班会给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班级以“课程重构、技术赋能、生态共建”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跨界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人工智能班课程融合通识基础、学科拓展及前沿应用,实现“技术感知-场景实践-伦理思辨”的梯度进阶。
“不是为了建班而建班,而是要满足学生对人工智能教育的需求。”蔡雷表示,学生经过9年基础教育进入人工智能班,可以更深入地学习,广中也会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和实践资源,对其进行培养。“学生未必一定要走人工智能专业,但当下航空航天等专业都跟人工智能有关系,他可以有更多选择。”蔡雷说道。
师资方面,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广中将外聘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学院专家及头部企业领军人物、校内骨干教师形成“高校导师+企业工程师+校内骨干”三级师资矩阵,并推行“123阶梯式培养路径”。该班级首批拟定招生40人,将采用“双师课堂”模式,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周林主任表示,今年北京市将启动7个“京娃”智能体培育建设,在中小学打造11个应用场景,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这些举措意味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教师的教学内容都将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变革,要关注人工智能推进过程中应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公平优质,推动精准高效的教育资源供给,并坚持融合创新,形成“政产学研用”共创共享的服务体系。保障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安全稳定。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