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8:43:00
□张羽 贺卫华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加快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河南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两个毫不动摇”,以“两高四着力”为指引,聚焦民营企业在要素获取等环节的堵点精准施策。通过部署系列专项行动,破除体制机制壁垒,疏通政策梗阻,优化营商环境,以务实政策举措和服务效能提振信心、激发活力,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聚焦产业升级,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生力军
强化民营经济传统产业改造基础作用。传统产业作为河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是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柱。今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其中装备、食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分别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个、1.4个和1.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广泛分布于装备制造、食品、汽车等支柱行业,双汇、宇通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河南应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基础作用,聚焦装备制造、食品、汽车等支柱产业,通过设立专项技改资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等方式,支持龙头民营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和产业链延伸,并通过转型能力输出与业务协同,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推动钢铁、有色、化工、建筑、建材等行业补链延链强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流程工艺,创新开发高端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发挥民营经济新兴产业规模化引领作用。当前,以先进计算、新能源汽车、尼龙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现代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在河南经济发展中展现出强劲动力。今年一季度,全省“7+28+N”重点产业链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快于全省规上工业1.0个百分点,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3.2%。要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在新兴产业规模化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创新驱动和资源整合,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一方面,聚力龙头企业培育招引,锻造新兴产业核心引擎。对内聚焦智能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强化民营企业创新策源能力,培优扶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民营企业;对外以产业链精准招商为抓手,聚焦重点产业链条、精准对接优质企业,形成“引进一个龙头、激活一条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依托龙头民营企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吸引上下游重点企业、项目落地,推动民营企业链条协作、集群发展、规模经营。
挖掘民营经济锻造未来产业潜力优势。广大民营企业,能够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在培育未来产业新动能方面大有可为。应进一步挖掘民营经济锻造未来产业的潜力优势,聚焦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强政策引导,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贷款贴息与税收减免,支持民营企业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参与未来场景创新。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参与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和重点科技研发,加速技术转化与应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夯实关键人才支撑,通过住房补贴、科研资助、职称“绿色通道”等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充实人才储备;同时,支持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联合培养未来产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深化开放合作,激活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动能
强化开放平台建设,筑牢双循环支点。开放平台是民营企业链接全球资源的核心载体。据郑州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河南外贸进出口2042.6亿元,规模居全国第十,同比增长28%。其中,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对我省外贸增长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进出口额分别达到1109亿元、15.7亿元、20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2%、76.4%、23.2%。应持续强化开放平台建设,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郑州航空港区等高能级平台建设,为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供有力支撑。依托自贸试验区推进“证照分离”“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等改革,建立与RCEP、CPTPP等国际规则对接机制,在货物贸易、数字贸易等领域加快规则探索,释放制度红利;依托郑州航空港区的政策、产业和枢纽优势,突出临空经济特色,吸引更多口岸需求型、航空指向性企业落地,引导企业布局保税维修、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平台要素集聚与辐射能力。
拓展提升开放通道,畅通双循环路径。目前,河南已基本形成“米+井+人”字形综合运输通道格局,“空陆网海”四路协同的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开放通道建设赋能作用显著。今年一季度,全省货物运输量、周转量分别增长9.6%、6.6%,全省机场货邮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分别增长42.6%、3.9%。应进一步拓宽开放通道,以枢纽经济为引擎,推动民营企业深度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一方面,依托“空陆网海”四路协同优势,聚焦枢纽辐射与多式联运完善通道功能,借助立体化通道深耕“一带一路”、欧美、东南亚等市场,推动市场拓展从区域向全球延伸。另一方面,落实《河南省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若干措施》,构建内外贸一体化流通体系,助力民营企业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降低单一市场依赖,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深化区域协同合作,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引导民营企业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的经济联系,深化与周边及沿淮、沿黄省份多领域协作,拓展市场空间。一是强化区域间产业协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跨区域产业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不同区域布局与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二是推动要素流动与资源共享。建立跨区域资源要素流动机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推动数据共享与应用场景开放,提升要素流动效率。三是深化制度创新与政策协同。加强区域间制度规则对接,推动市场准入、资质认证、信用评价等方面的统一与互认;建立跨区域政策协调机制,强化政策制定的统一性和执行的协同性,为企业跨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厚植民生底色,共绘民营经济共富新答卷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夯实共同富裕根基。民营经济是河南就业市场的“稳定器”,贡献了全省90%以上的城镇就业,是城乡居民增收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创造就业主力军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涉企扶持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吸纳就业、带动创业,实现民营经济发展与就业良性互动。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吸纳就业成效显著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招用重点群体的民营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鼓励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三是支持创业带动就业。优化创业环境,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孵化、融资支持等一站式服务,激发创业活力;推进“双创”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小微双创基地、电商产业园等创业载体,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高效能服务。
引导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织密共同富裕保障网络。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公共事业建设,既能快速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增进人民福祉,又能提高企业长期收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落实《河南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相关部署,实施市场平等准入专项行动,出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具体实施细则,明确准入条件、优惠政策和监管措施;建立统一市场准入制度,消除隐性壁垒,确保民营企业在公共服务领域享有平等准入待遇。二是创新合作模式,拓宽民企参与通道。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特许经营、公建民营等合作模式,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公共服务项目;鼓励国企与民企在公用事业领域合作,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联合开展项目运营。三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凝聚民营企业参与共识。挖掘宣传长期投身公用事业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事迹,加大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共同富裕内生动力。民营经济作为连接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应聚焦“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独特优势。一是做实“万企兴万村”,提升发展实效。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抓手,引导民企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深挖农村土地、环境、人力、市场等资源的多元价值,优化乡村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二是强化产业支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贯彻落实《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鼓励民营企业依托县域资源禀赋,发展现代高附加值农业,培育农村电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新产业新业态,助力三产融合发展。三是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农村道路、电商物流、养老托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城乡商品流通“最后一公里”,提升医疗、教育均等化水平;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农村生态宜居建设。
强化治理效能,打造护航民企发展新高地
推进民营企业现代治理,激活企业发展内生动力。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民营经济提质增效。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领。进一步落实《关于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引导民营企业规范优化业务流程和过程管控,支持民营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另一方面,坚持典型引领,抓好示范带动。加强对现代企业制度实践探索和成功经营的宣传,推广民营企业治理典型实践案例,通过发挥重点企业、骨干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学习借鉴。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应紧扣“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目标,以高效能治理为支撑,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打造示范标杆。一方面,深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实施市场平等准入专项行动,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排查,开展效能评估,优化准入环境;开展维护公平竞争专项行动,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严查垄断及地方保护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推进合法权益保护专项行动,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开展涉企执法司法监督,提档升级涉企法律服务,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优化法治环境。另一方面,提升服务经营主体质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推动个人创业、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拓展推出企业用工、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扶持、二手房转移登记等河南特色“一件事”,实现更多涉企政务服务事项一次办、高效办,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强化要素保障,夯实民营经济发展基础。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有力支撑。一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统筹新增建设用地、存量建设用地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合理用地需求;推行存量、增量统筹使用的综合供地方式,加大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二是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首发、再融资等方式实施股权融资;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提高民企融资担保业务比例,优化民营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三是强化人才用工保障。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健全市场化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优化职称申报评审服务;搭建用工信息对接平台,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