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看剧”到“追景”,苏州影视地标成暑期“圆梦打卡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07:43:00    

苏州多个曾出现在影视剧中的地标迎来客流高峰,“跟着荧屏去打卡”成为文旅市场的新热潮。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摄制

7月24日,在苏州盘门景区,杭州游客陈晨举着手机对着一旁的女儿喊:“快看,这就是许仙当年来过的地方!”这个暑期,借助《新白娘子传奇》30周年热度再燃之机,苏州多个曾出现在影视剧中的地标迎来客流高峰,“跟着荧屏去打卡”成为文旅市场的新热潮。从盘门的古城墙到平江路的青石板,从拙政园的回廊到专诸巷的幽深,荧屏里的场景照进现实,游客们把“看剧的情怀”升级为“可参与的人生片段”,在这些熟悉又陌生的“记忆锚点”中完成了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圆梦之旅。

从“看剧”到“追景”

荧屏效应燃爆苏州街巷“打卡热”

下午4点,深圳游客陈鑫星抵达平江路。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卫道观前的《庆余年2》沉浸式主题街区。“从第一季追到第二季,今天终于能走进剧中的世界了!”陈鑫星是热门影视剧《庆余年》的铁杆粉丝,为了打卡剧中“南庆”取景地,专门腾出一天时间前来打卡。他一会儿在“抱月楼”牌匾下模仿主人公范闲运筹帷幄的姿势,一会儿半蹲着拍摄“庆帝长廊”,“剧中范闲在这里密谈,现实中我身处同款场景,好像自己也成了剧情的一部分。”

《庆余年》剧中同款场景 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摄

从“看剧”到“入戏”,这样的“追景”现象在苏州老城街巷处处上演。因电视剧《都挺好》大火的平江路“食荤者”原型——翰尔园茶馆,以及剧中苏家老宅——五卅路的同德里,如今仍是游客来苏必打卡的“苏大强同款”坐标。曾经出现在热门剧集中的低调小巷——专诸巷,也因剧中场景被挖掘出来,巷内特定角度的古墙和石板路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取景目的地。

在拙政园的回廊水榭间,游客寻觅着87版《红楼梦》“大观园”的雅致风韵;盘门古城墙下,有长辈领着孙辈讲述《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仙发配苏州”的经典片段,并合影留念;退思园内,张国荣电影《风月》取景的雕花窗棂与粼粼波光交织,吸引影迷移步换景,沉浸体验戏中人的心境故事。

祖孙“打卡”北寺塔 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摄

影视IP引流效应显著

线上热议引爆线下流量

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这股“打卡热”的讨论量居高不下。搜索“《新白》取景地”“跟着《庆余年》游苏州”“平江路《都挺好》打卡”等相关话题,累计播放量已达数亿次。无数用户分享着在盘门模仿许仙、在专诸巷拍“保和堂”、在平江路寻找“食荤者”的攻略与美照。“来苏州打卡影视同款”成为许多年轻游客的行程之一。

这股力量持续撬动着国内的文旅市场。《2024“影视+旅游”融合报告》显示,“影旅融合”带火地方旅游,带动游客、收入双增长。《繁花》带火了上海“至真园”原型餐厅,《狂飙》促成了广东江门“同款”骑楼路线,《玉骨遥》让湖南九嶷山成为仙侠迷的胜地,《去有风的地方》则让大理凤阳邑村从宁静古村变身为治愈系网红。苏州“影视同款”线路的订单量也同比上涨,在多个OTA平台都上线了“影视同款跟团游”套餐。

如今,追寻荧屏足迹、复刻剧中场景,已成为吸引游客特别是年轻客群的“流量密码”。当熟悉的屏幕画面在现实中被激活,游客在沉浸式探索中收获超出预期的文旅体验。影视和旅游的创新融合方式,也为当地的文旅消费注入新动能。

专诸巷的《新白》同款“保和堂” 苏报融媒记者 王可/摄

触发“记忆锚点”

情感共振推动深度体验

在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旅游管理系教授周永博看来,苏州能接住“跟着荧屏打卡热”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深厚的城市底蕴与影视呈现内容的天然契合。“《新白》的温婉诗意、《庆余年》的厚重历史感、《红楼梦》的精致典雅,乃至《都挺好》中展现的苏式烟火气,都与苏州独特的江南水乡基因一脉相承。游客置身其中,不会感到疏离或违和,‘追景’体验才显得自然而深刻。”

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覃小珊从心理学层面阐述了更深层的原因:“影视剧所描绘的清晰地点和情节,正成为存储观众相关情感与记忆的物理载体,我们称之为‘记忆锚点’。当人们带着预设在脑海中的情感归属抵达实地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投射与身份代入,有替代性表达甚至疗愈功能。”

覃小珊进一步举例,当游客站在盘门古城墙前,或是在平江路找到那间熟悉的茶馆时,《新白娘子传奇》或《都挺好》的片段会自动从记忆中浮现。她强调,“现实场景与影视片段在此时重叠,完成了一场‘双向奔赴’。游客寻找剧中细节的过程,本质上是借助现实空间延续对虚拟故事的情感共鸣,让感动从屏幕延伸到现实世界得以安放。这种深刻的情感联结,赋予了地理坐标超越本身的意义,让‘到此一游’升华为一种极具价值的‘圆梦之旅’。”(苏报融媒记者 王可 李浛芃/文)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