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时节,如何与孩子谈生命的意义|细说心语·一周热话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8:15:00    

又是一年清明时,生命教育是永恒的话题。当下,环顾四周,地震、战争仿佛与我们都不遥远……当孩子问起伤亡人数,父母该如何回答?如何与孩子讨论生命的宝贵?当孩子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家长该如何应对?在这个特殊的时节,我们或许可以借由这些沉重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开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对话。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的回答不应只是冰冷的数字,而应是温暖而坚定的引导。

家长要以开放、诚实和温和的态度回答“死亡”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到了七八岁,明显对“死亡”感到好奇,经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人到底是怎么死的?人死会痛吗?人死了以后到底去了哪里……“当孩子对家长表达对死亡的好奇时,家长不要惊慌,也不要含糊带过。”东莞市第八中学心理老师李繁玲表示,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但仍然处于对生命和死亡概念初步理解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逐渐开始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能对死亡的细节产生兴趣。“当孩子开始对死亡好奇时,作为家长,我们要以开放、诚实和温和的态度进行回应,帮助孩子合理地看待死亡,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面对死亡的恐惧与困惑。”

李繁玲建议,家长可以先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家长不妨从一个小的反问出发,问问孩子,‘你觉得死亡是什么呢’?由此开启对话,了解孩子的具体困惑以及好奇的点是什么,比如可能是因为害怕分离或是相关动画、故事、新闻引起的思考等等,先倾听,这样既能避免过度解释,又能更好地理解并回应孩子。”

李繁玲提醒道,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能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但他们有很强的想象力,很容易将死亡与幻想或是其他概念混淆。“因此家长要避免含糊、委婉的说法,如将死亡比喻成‘睡着了’,这可能会让孩子害怕睡觉。家长也要避免过度科学化,生搬硬套医学理论或术语,这会让孩子更加困惑。家长可以用简单的语句、温柔的语气,直接向孩子解释死亡。例如,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到了秋天,落叶会落下,当某个人死亡以后,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他的身体将停止工作,不再能呼吸,不再能说话和玩耍了。虽然死亡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回忆和爱与他们保持联系。”

受主流价值的影响,一般大家谈论起死亡的话题,总是会让人不自觉地感觉到悲伤或者害怕,“家长需要接受这些情绪的出现,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情感,并让孩子知道这些情绪的出现是正常的。”李繁玲指出,此时家长可以通过一些肢体接触,如拥抱,摸头等方式安慰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安全与爱。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关注当下,将注意力转向积极的生命体验。如对话可以这样展开——

孩子:小狗为什么会死?

家长:它的身体太老了,就像你的玩具车坏了修不好一样。不过你看,我们手机里还有它摇尾巴的视频,它带给我们的快乐永远都在。你想画一张它的画贴在冰箱上吗?

要将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紧密结合

有的家长很纠结,不知道与孩子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应该把握怎样的度,既想给孩子解释清楚,又担心孩子不知道生命的宝贵,做出傻事来。家长究竟该如何做呢?李繁玲强调,与孩子讨论“死亡”,是每个家长都无法避免的话题,“关键在于要将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紧密结合,要让孩子在理解死亡的同时,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珍贵。”

李繁玲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特点是不同的。对于3—7岁的孩子来说,家长可以使用自然现象类比的方式解释死亡,比如“死亡就像树叶从树上落下来,不会再长回去,但大树会记得它”。而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则应更具体地解释死亡的不可逆性,并强调生命的珍贵。青少年由于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采取适合其认知特点的方式进行交流,才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

“无论哪个年龄阶段,与孩子谈论死亡时,都需要注意三个维度:一是事实维度,用客观科学的视角解释死亡;二是情感维度,接纳面对死亡时的负面情绪及感受;三是价值维度,无论生命是否会结束,死亡什么时候来临,生命都有自己的意义。”李繁玲强调,死亡教育、生命教育不只存在于一次对话中,而是长期的过程,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适当时机,与孩子开启对话。如在清明节等纪念日,可以带孩子去扫墓或者参加纪念活动,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生命的轮回和对逝者的尊重;身边有亲人或朋友离世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回忆逝者的美好,表达对生命的敬畏;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可向孩子强调生命的珍贵,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去帮助受灾人群,学会爱护生命;家庭共同出游时,可以带着孩子去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去感受他们生命的变化,一棵大树生长、开花、结果,到了秋天,要落叶,落叶相当于一部分死亡,但落叶飘下来,又会去滋养大树的根部,让大树生长得更好,这就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过程;亲子间可共同观看相关绘本与影片,与孩子探讨绘本或影片内容的同时渗透生命教育。

李繁玲提醒道,当孩子出现一些如“学习好难,还不如死了算了”“死了是不是就不用写作业了”等死亡言论时,家长第一时间要保持冷静,避免盲目否定孩子的情绪,要先确认孩子真实的意图。“接着,家长要帮助孩子寻找内外部资源去解决问题,让孩子了解死亡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如果孩子频繁提起死亡时,要引导孩子看到困难是暂时的,眼前的困难虽然烦人,但生命有很多种可能,未来还有更多的美好,强化生命体验。当孩子出现长期性情绪低落、失眠、食欲改变或是自伤行为时,需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尝试这些方法,激发孩子的生命力与斗志

不少青春期的孩子总觉得活着没意思,生活找不到目标。这到底是为什么?

“青春期是大脑和激素快速发育的阶段,情绪波动和自我认知混乱是常见现象。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遇到的核心挑战包括因无法适应身心变化而产生迷茫感,进而质疑自身存在的价值。”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专职心理老师李烨指出,学业方面过度强调成绩和竞争,家庭方面父母的高压管控、情感忽视或家庭矛盾,也会削弱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使其陷入“为他人而活”的困境。孩子长期被安排生活,缺乏自主选择的机会,导致内在动力未被唤醒。他们可能认为“努力是为了满足父母”,而非自我实现,孩子被局限于“成绩好”的单一标准中,缺乏多元化价值认同,难以找到自我定位。

“此外,同伴关系紧张、社交孤立或过度依赖虚拟世界,会加剧孩子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游戏、短视频、和社交软件的‘多巴胺陷阱’,肢解了深度体验能力,消解了现实世界的延迟满足能力,侵蚀着生命韧性。”李烨说。

《中国关心下一代研究报告(2024)》调查显示,全国青少年在心理健康的正面指标上整体状况良好,但幸福指数和抑郁得分随着学龄阶段的增长有所下降。“孩子生命力的激发与身心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李烨指出,当晨光照进成长,那些曾被“无意义感”困扰的少年,终将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听见生命拔节的声音。当家庭成为情感港湾,学校变成成长乐园,生命自会找到破土而出的力量。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激发孩子的生命力与斗志。

构建情绪稳定的“能量场”。建立和保持家庭运动习惯,平衡的真实社交环境和多渠道的同济支持与专业成长系统。

创造接纳的“共情场”。当孩子抱怨“无聊”或“没意思”时,避免直接否定(如“你太矫情”),通过共情的对话搭建沟通的桥梁:“听起来你有些疲惫,想聊聊吗?”允许孩子有“低电量时刻”,将其视为蓄力的必要阶段,而非问题。通过家庭“优点清单”记录孩子的闪光点(如善良、有创意),强化自我认同。

赋予自主的“掌控场”。减少控制型指令(如“必须考前三名”),转为顾问型陪伴,与孩子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尊重其选择权。通过家庭会议、责任分工等方式,让孩子体验“决策者”角色,增强掌控感。

真实体验的“意义场”。生命不只有作业与成绩,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帮助孩子挖掘兴趣点,如通过职业体验、阅读名人传记等方式,启发其对未来的想象。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定期接触自然(如徒步、溯溪),激活多巴胺分泌,缓解压力。通过趣味运动(如家庭飞盘赛、枕头大战)提升身体活力,同时增强亲子联结。

激发创造的“社交场”。组织同龄人活动(如义卖、剧本杀),让孩子在合作中感受价值感。鼓励尝试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兴趣班,通过多元化体验发现孩子的潜能。

《羊城晚报》2025年4月5日A8版

策划 | 龚丹枫 徐航航

统筹 | 卫轶 何宁

指导单位 |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专家成员 | 全省心理教研员及一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