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18:15:00
5月24日,上海科技节“智慧气象专场”上,上海市第三届校园气象科普科创大赛暨首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校园气象科普科创大赛颁奖典礼在上海市气象局成功举办。
作为长三角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实践,赛事吸引了来自上海市及示范区580余所学校的3.28万人次学生踊跃参与。现场揭晓了赛事多项重磅荣誉:494组学生荣获单项奖;46所学校获优秀组织奖;56名老师被授予优秀指导老师称号。这场融合气象科学、科普教育与区域协作的创新实践,正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蓬勃活力。
跨域协同:打破壁垒的气象科普教育新范式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在气象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本届大赛创新性构建跨省联动机制。在中国气象学会、上海市气象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上海市气象学会联合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主办,并获得江苏、浙江两省气象学会积极响应。赛事特别联动上海青浦区、江苏吴江区、浙江嘉善县三地气象部门,通过设立长三角示范区专项奖,重点聚焦区域气候研究、生态保护等特色议题展开。
“传统科普教育往往局限于属地化,而此次大赛通过整合跨区域资源,为青少年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上海市气象学会秘书长李保清介绍,来自长三角多地的学生团队,通过收集区域内气象站点公开数据,运用地理信息基础分析方法,直观呈现区域气候特征,充分体现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思维,生动展现了长三角协同育人的显著成效。后续,优秀作品将在长三角主流媒体平台集中展播,进一步扩大气象科普影响力。
多维赋能:激发青少年科创潜能的实践场域
大赛以“气象+科普科创+教育”深度融合为核心,通过三大主题活动构建起立体化育人体系。在气象科创与科学考察板块,赛事注重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观察相结合,参赛作品涵盖气象观察日记、科学探究报告、科创小论文等多种形式,数量较上届实现翻倍增长。这些作品聚焦极端天气、气象科技创新、气候变化等多元主题,综合运用地理、环境、技术等跨学科知识,通过数据分析、实验探究、实地考察等方法,充分展现“从实践中来,到应用中去”的科学探索精神。
气象主播秀成为科学传播的全新亮点。参赛选手们或是以灵动视角、活泼语言解读二十四节气、四季变化等气象知识,趣味十足;或是通过模拟播报、现象解析等方式,融入科学观察与思考,深入探讨云系变化、梅雨季节等气象现象,兼具科学性与创意性。此外,气象知识竞赛通过线上答题覆盖全年龄段学生,对于单个学校参赛人数超过6人且综合成绩优异的团队,将作为推荐候选参与全国气象知识竞赛,形成"校级—上海—区域—全国"的阶梯式培养路径。
生态构建:从赛事成果到长效发展的进阶之路
赛事背后,长三角气象教育资源协同共享机制正持续完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组建专家智库,为大赛提供专业学术指导。针对部分一等奖科创小论文作品,将由高校教授与气象部门高级工程师组成的“双导师”团队进行一对一辅导,助力其冲刺2026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大赛不仅是一场科普活动,更是区域创新人才培育的试验田。”据大赛组委会介绍,未来将继续深化“气象+科普科创+教育”融合发展模式,依托高校、气象部门和社会力量,整合区域内优质科普科创教育资源。通过构建长效机制,让更多青少年在气象科技的浸润中点燃科学梦想,推动长三角探索出一条以青少年科学教育服务区域协同发展、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