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国政协委员龚健梅:让青少年在健康的语言环境下茁壮成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0:37:00    

通过优化教育方式、加强家庭引导、净化网络环境,以及鼓励青少年主动提升语言素养,才能帮助他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晰、准确、有逻辑的表达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yyds”“尊嘟假嘟”“绝绝子”这些看似“无厘头”的用语却在如今青少年中广泛流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语言表达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网络黑话、词语烂梗的流行,使得部分青少年的语言逻辑表达呈现碎片化、情绪化和低俗化的趋势。这种现象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语言能力,还可能对其思维逻辑、社交能力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外在表现,青少年时期是语言习惯和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规范的语言表达不仅是沟通的基础,更是深度思考的体现。治理黑话、烂梗,培养青少年正确语言逻辑表达观,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通过优化教育方式、加强家庭引导、净化网络环境,以及鼓励青少年主动提升语言素养,才能帮助他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晰、准确、有逻辑的表达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作为青少年语言教育的主阵地,应当采取系统性措施,帮助他们建立规范、丰富、有深度的语言观。要在课程上优化语文教学,强化语言规范训练。加强基础语言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减少在日常表达中对网络流行语的深度依赖;通过造句、改错、病句分析等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法结构,避免表达混乱和表意不清等问题;除教材要求所写作文外,可增加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文体的写作练习,提升逻辑表达能力。结合现实案例,分析网络语言的利弊,在课堂上选取典型网络流行语,如“yyds”“绝绝子”等,引导学生分析其适用场景及局限性;展示规范表达与网络语言的差异,如用“这道题解法很巧妙”替代“这题绝绝子”,让学生体会精准表达的重要性。要开展语言逻辑与思辨训练。开设逻辑思维课程,教授概念界定、推理方法、论证结构等,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达框架:通过案例分析、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避免情绪化表达。组织辩论与演讲活动,设定社会热点话题,如“网络语言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让学生在观点交锋中锻炼逻辑表达。要营造健康的校园语言环境。教师首先要避免使用“栓Q”“蚌埠住了”等网络流行语,以身作则传递严谨的表达习惯,用完整、准确的语句书写评语,如“你的论证很有条理,但论据可以更充分”等等全面完整的表述,而非简单书写“666”;可在校园内设立“无网络用语日”,每周选定一天,鼓励师生在课堂、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场合使用规范汉语,增强学生对母语的尊重感;打造书香校园,利用晨读时间安排古诗文、现代散文朗诵,潜移默化培养语感。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语言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做语言表达的榜样。首先应尝试减少家庭交流中的“网络黑话”,避免滥用流行语,尽可能引导学生少说“笑死”“救命”等情绪化词汇,示范精准的情绪描述。其次增加深度对话场景。抽出时间,多和孩子聊新闻、书籍、电影,引导孩子用完整句子表达观点。和孩子共读名著,一起分享读后感,不断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再次,限制低质语言输入。尽量避免孩子接触低俗短视频、恶搞直播等,多推荐优质节目,如《典籍里的中国》《朗读者》等。

青少年语言习惯的塑造不仅依赖家庭和学校,更需要社会环境的正向引导。当前,短视频、社交媒体、网络社区中的低质语言内容(如低俗烂梗、情绪化表达、圈层黑话)对青少年语言观产生深刻影响。社会各方需协同发力,构建健康的语言生态;主流媒体、网络社交平台、影视作品等,须从内容监管、文化传播、榜样示范、公共教育等维度综合施策。

青少年需要主动建立清晰、准确、有深度的语言表达习惯,可以试着从这些方面入手:做语言的“主动选择者”,而非“被动跟风者”,凡事先思考后再表达,当想说网络用语时,先停顿2秒,尝试换成更准确的词,如“这个游戏剧情设计巧妙,操作手感一流”。建立个人“禁用词清单”,给自己定规矩,在正式场合绝对不使用网络用语。建立每天15分钟“深度阅读训练”,多读经典作品,遇到精彩的描写或论证,摘抄并仿写。

真正的语言教育,是让青少年既能玩转“梗”,也能写出锦绣文章;既能轻松聊天,也能严谨辩论,这才是应对信息时代的语言竞争力。治理网络黑话烂梗,培养青少年正确语言逻辑表达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只有这样,才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正确的语言逻辑表达观指引下茁壮成长。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城区第四小学校长)


作者:龚健梅

文字编辑:张家铭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