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复古摄影方式受追捧 一张几百元涉嫌炒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8:32:00    

在数字摄影占据主流的今天,一种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复古摄影方式——撕拉片(可剥离即时显影胶片),正以“拍一张少一张”“开盲盒式成像”等标签迅速走红,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潮流。记者走访多家摄影工作室及市场发现,这场“撕拉片热”背后,既有对胶片摄影独特美学的追捧,也暗藏商业营销的推波助澜。

▲摄影师拍摄后撕拉相纸薄膜。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仪式感”成消费驱动力

“刷到‘拍一张少一张’的视频,突然就想和男朋友留下点特别的回忆。”大学生丫丫在杭州旅游时,被撕拉片的拍摄体验吸引。与手机摄影的即时修图、无限重拍不同,撕拉片按下快门的瞬间便注定成像结果,拍摄者只能通过摄影师的取景框猜测画面,成片后还需手动撕拉相纸,等待影像逐渐显现。

▲撕拉片可以迅速成像。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拿到照片时像拆盲盒一样紧张,反复看了好几遍,越看越有故事感。”丫丫将照片分享至社交平台后,收获大量点赞。她认为,在数字影像泛滥的今天,实体照片的稀缺性使其更具纪念意义。

另一位消费者桶子则是资深的一次性成像爱好者,但此前因单张百元的价格望而却步,直到在朋友工作室体验后才决定尝试。“机器很沉,操作专业感强,但成像效果其实和拍立得差别不大。”她坦言,新奇体验占了很大因素,“撕拉的过程很有仪式感,但性价比不高,不会频繁消费。”

▲以拍立得为主题的店铺。林晨曲 摄

相纸被炒到2000元一盒

撕拉片的翻红,与其“绝版”属性密不可分。作为上世纪用于专业摄影测光的产物,撕拉片的主要生产商宝丽来和富士已相继停产相纸,目前市面上的存货多为过期胶片,保存条件苛刻,成像质量不稳定。

深圳某摄影工作室老板哈叔向记者展示了一台老式富士FP-1相机,并透露:“十年前一盒相纸仅70元,如今已被炒至2000元,单张拍摄成本大幅上涨。”目前,市面上的撕拉片拍摄服务价格普遍在300元~500元/张,但仍吸引不少消费者为“稀缺体验”买单。

然而,高价背后存在明显的信息差。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相纸保存状态,也无法评估摄影师技术。哈叔表示,曾有客户因对成片不满意要求重拍,但撕拉片的不可逆性使争议难以解决。“除了技术失误或相纸质量问题,主观审美差异无法界定,这注定是小众消费。”

▲顾客体验拍撕拉片。林晨曲 摄

热潮能持续多久?

尽管热度高涨,哈叔对行业持续性持保守态度。他以自己在老家经营的宝丽来店为例,“当年打卡潮退去后,真正保持喜欢的人寥寥无几。撕拉片本质是体验经济,等这波新鲜感过去,剩下的可能只有少数发烧友。”他同时透露,当下不少艺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示撕拉片拍摄过程,吸引粉丝群体迅速跟进;部分商家为营造“绝版”氛围,故意进行营销,“所谓‘拍一张少一张’,更多是商业噱头。”

社交网络上对撕拉片“性价比”的质疑也从未停止,许多网友虽认可撕拉片的胶片质感,却也坦言“不会频繁消费,毕竟价格越炒越高”。业内人士则指出,高价背后存在明显的信息差——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相纸保存状态,也无法评估摄影师技术。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撕拉片更像是场“昂贵的体验”。正如丫丫和桶子的选择——在重要时刻按下一次快门,不为跟风,只为在数字时代留住一点“笨拙的真实”。或许,当我们不再追逐稀缺性,而是专注于镜头前的情感流动,摄影才能回归其本质:能打动人心的,永远是故事本身。

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实习生 章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