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3:51:00
今天是劳动节。
1889年7月,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巴黎确立。
清末民初,劳动节作为西方工人运动的产物被介绍到中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每年开展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
194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被定为值得纪念和庆祝的节日。
耕织图局部 清·陈枚
劳动节,“劳”字,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一般写为“勞”,在火边劳作的意思。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到郊外放火烧山,开荒种地的意思。“动”,秦汉时期才出现,被写作“動”。起身劳动之意。
劳动,《辞源》的解释是:“凡用体力以从事工作,谓之劳动。因谓专恃作工以谋生活之人为劳动者。”这个定义,到现在都没有变过。
烟波渔乐图局部 元·唐棣
过去,劳动常与“体力”“辛苦”画上等号。养蚕耕田织布打鱼,每一个行当都充满艰辛。它们的劳动身影留在了绘画里。画家们以质朴而真实的笔触,记录了几千年来农耕社会的生产图景。从春耕秋收到渔樵桑麻,他们用细腻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描绘了普通民众的辛勤劳作,让后世得以一窥古代劳动生活的风貌。
纺车图局部 北宋·王居正
岁月不居,时节流转,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今天,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劳动逐渐向知识化、数字化转变。
从田间地头的挥汗如雨,到写字楼里的键盘敲击;从工厂车间的机器轰鸣,到云端平台的远程协作,劳动的方式已大不相同。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劳动精神的核心——勤奋、创新、奉献与坚韧——始终熠熠生辉。
摹张萱捣练图局部 北宋·赵佶
从古早的捣练图、纺车图、渔乐图、耕织图,到现代的织布机、无人飞机、水泥船,劳动始终是创造幸福的源泉。变化的,是工具与形式;不变的,是劳动者对美好的追求。臧磊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