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15:43:00
“高彦欣烈士牺牲时才19岁,正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年纪。”近日,站在刚修葺一新的河北省安国市流各庄村烈士纪念碑前,安国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王秀江轻轻擦了擦碑上的名字。
谁能想到,半年前这座纪念碑还“窝”在烧炭厂的后院。
2024年初,河北省公益诉讼检察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平台弹出一条线索——烧炭厂油烟侵蚀烈士纪念碑,这引起了安国市检察院检察官曹娟娟的注意,点开照片,可以看到纪念碑碑体被熏得发黑,塑料袋、废铁皮等垃圾散落在周边。
“走,去现场看看!”半个小时后,两名检察官来到流各庄村。村支书李胜光得知他们是为了烈士纪念碑而来,急忙解释:“不是不想管,这碑是1974年立的,后来厂子盖房,慢慢就把这儿圈进去了。”
由于纪念碑被“困”在烧炭厂后院,检察官只能先联系该厂负责人,一同前往现场。通往后院唯一的路是夹在石灰墙中间的一条窄道,刚进入小道,一股恶臭扑鼻而来。后院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布,纪念碑被“挤”在角落,碑上的烈士名字得凑到跟前才能勉强认出。
“1937年那会儿,我们村里13名村民陆续加入抗日战争英勇杀敌,最终没一个活着回来的。”李胜光蹲在碑旁叹气,“高彦欣牺牲时才19岁,他娘到死都没等到他回家。”这话让曹娟娟心里发堵,她拍了十多张照片,对烈士纪念碑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全方位取证。
2024年1月立案当天,安国市检察院召集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检察官把备好的照片一一向大家展示:“流各庄村13位烈士,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现在他们的纪念碑被烟熏着、垃圾围着,行政机关在履职上明显不到位。”5天后,该院依法向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属地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尽快启动纪念碑修缮和迁建工作,建立常态化维护机制。
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属地镇政府积极响应,很快立项并推动开展相关工作。但迁移选址时,有的烈士后人提出了不同意见:“再动地方,烈士们还怎么安息!”
经走访群众征求意见,检察官联合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又将方案进行完善:“在原地规划独立空间对纪念碑进行修葺,厂子让出公共道路,方便群众开展祭奠纪念活动。”新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此后,李胜光天天往现场跑,催工人刷碑,盯着重铺地面。2024年9月底,他给检察官打来电话:“纪念碑修缮工作完成了,院子也围好了,还种了松树!”
现在再去流各庄村,烈士纪念碑已经变了模样——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碑身洁净,铭文清晰,矗立在纪念亭中央。在纪念亭的四周,松树和柏树紧紧环绕。曹娟娟看着碑前整齐的石板路,想起了第一次来的时候,忍不住对身边的同事说:“以后来祭奠的人,一眼就能认出他们了。”
抗战档案
流各庄十三烈士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吕正操率人民自卫军进驻安国,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县武装特务队。1938年2月,中共安国县委成立,先后建立武委会、县游击大队和区、村武工队、游击队等武装组织。流各庄村村民纪延兰、李大发、李发林、李林山、李保宣、刘里增、王大墩、赵声远、高彦欣9人先后加入流各庄村组建的民兵队伍,高彦欣后来还加入了县游击大队。9人在石佛强攻战、固显突围等战役中,抛头颅、洒热血,牺牲时,他们当中最小的年仅19岁。1938年至1939年,流各庄村刘连生、纪新广、李根山、刘兵臣4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军区十七团,成为八路军战士,辗转各地抗击日军,最终英勇牺牲。
(检察日报 赵立谦 牛继芬 李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