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手术如何不怕痛?麻醉医生揭秘“无痛”的秘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21:05:00    

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全麻、局麻、腰麻……各自用于什么情况?“麻醉远不只这么简单,而是一门精密复杂的医学学科。”作为一名中医麻醉科医生,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吴建魏,为你揭秘安全无痛背后的科学。

麻醉不只是“睡一觉”

保障手术病人的安全、全程监测生命体征、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应对突发状况如大出血或过敏反应……这些其实都是麻醉医生的工作范畴。“消除疼痛是麻醉医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但我们的工作不止于此。”吴建魏表示,麻醉医生是“无影灯下的哨兵”,在手术台上守护生命安全。从术前访视、术中监护到术后随访,全程守护患者的安全,而不仅仅是打一针麻醉针。

2024年11月14日,一位48岁的女性患者因乳腺癌接收手术治疗,麻醉诱导插管后突发严重过敏反应,全身皮肤广泛潮红、气道压迅速升高,呼末二氧化碳低,无创血压测不出,脉搏血氧饱和度低。

情况危急,当台麻醉医生立即做出反应相应处理,并呼叫其它医师和科室主任,迅速判断患者为不明原因过敏反应,给予激素、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加快补液;同时另一路麻醉医生建立有创血压连续监测,并进行中心静脉穿刺;麻醉科主任根据血气结果,进行适量的纠酸、补钾,扩容,经食道超声再次确认容量不足,继续加快补液,肾上腺素持续维持……经过麻醉科团队处理后,患者手术顺利,生命体征稳定。

从发现生命体征异常不到一分钟团队到位,五分钟内完成病情判断、生命体征测量、开放动静脉、抢救药品准备等初步处理,临危不乱,分工明确,运用扎实的医学功底和先进的医学设备,实时为术科医生和患者保驾护航,这其实是麻醉医生急救复苏的日常一幕。

“无痛魔法”揭秘:全麻局麻腰麻怎么选?

常见麻醉方式有哪些?吴建魏表示,除了大家熟知的“睡一觉”的全麻,还有半麻、局麻等。不同麻醉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全身麻醉:让您“睡着”。药物作用于大脑,抑制意识、痛觉和反射,肌肉松弛,并暂时抑制呼吸和循环功能(由麻醉机辅助呼吸),采用静脉注射、吸入气体或两者结合的方式。适用于大型、复杂手术或需要绝对不动的手术,如胸部的手术、脑部手术、腹腔镜手术等,或不适合局部/椎管内麻醉的患者。具有可控性,安全性高。

椎管内麻醉(半身麻醉):下半身无痛。包括硬膜外麻醉和腰麻,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硬外腔或蛛网膜下腔,阻断脊神经,使下半身无痛。适用于下腹部、盆腔、下肢手术(如剖宫产、髋关节置换、疝气修补等)。手术时患者是清醒状态。

区域神经阻滞:精准“冻结”手术部位。将局麻药注射到特定神经周围,阻滞该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适用于四肢手术(如手臂骨折复位)。优点为精准镇痛,减少全身用药。

局部麻醉:直接在伤口周围打麻药。适用于小手术(如皮肤缝合、小肿物切除)。

静脉全麻:让人放松、昏昏欲睡。常配合局麻或区域阻滞,减轻焦虑不适。用于胃肠镜、介入手术等。

中医麻醉,不仅仅是“麻沸散”

“很多人都知道麻沸散,这是东汉时期华佗的发明,也是史上记载最早使用的麻醉剂。”吴建魏表示,华佗使用麻沸散施行外科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华佗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外科鼻祖”。而融入中医理念的现代麻醉,可以为患者带来更舒适、更全面的康复体验。

例如现代针刺麻醉技术,是通过针刺特定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激发人体内源性镇痛物质,比如内啡肽的释放,从而达到镇痛和调节生理功能的效果。

在现代临床中,针麻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术前能缓解患者焦虑,稳定情绪;术中能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尤其全麻药、镇痛药,减轻药物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术后能缓解疼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治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缩短苏醒时间,改善睡眠质量。

“作为麻醉医生,我们不仅关注手术部位,更关注患者全身状态。”吴建魏介绍,术前评估结合中医体质辨识,如气虚、血瘀体质对麻醉反应的影响;术后,根据术后证候比如气血亏虚、气滞血瘀、脾胃虚弱等,使用中药汤剂、颗粒剂促进伤口愈合、恢复体力、调理肠胃,如四君子汤、八珍汤加减。这些都是中医麻醉独特的优势。

“现代麻醉技术已非常成熟安全,中西医结合的麻醉理念,则为手术患者提供了更全方位的生命保障和舒适化医疗体验。”吴建魏总结。

文 | 记者 林清清题图|羊城晚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