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烽火英雄志·厦门儿女丨身负国仇家恨毅然加入抗日义勇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3 10:24:00    

来源:台海网

郑永禄

《怒海余生》中记载了当年沉船背后的故事。

◆郑席珍整理搜集而来的相关历史资料。

台海网9月3日讯(导报记者 钱玲玲/文 陆军航/图 实习生 郑言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想起了我的父亲郑永禄。他曾参加台湾抗日名将李友邦先生领导的‘台湾义勇队’,积极参加抗日斗争。”近日,本报收到老读者郑席珍寄来的一封信,深情回忆其父参与抗战的往事。“1945年,台湾义勇队中有15人遇难牺牲,我父亲也是其中一个。”在郑席珍家中,她向导报记者讲述了其父亲壮志报国的英勇事迹。她说,那是一段台湾同胞和祖国人民共同抗日、保卫祖国的爱国历史。

从上学时起 就积极参加抗战活动

看到导报记者到来,郑席珍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相框,里面装着父亲留下的唯一一张老照片。画面上的郑永禄,年轻、帅气,在那段饱含家国情怀的英勇历史中,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0岁。

那一年,郑席珍年仅一岁,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在我长大后,从家人和亲友的讲述中,我慢慢了解到父亲的光辉事迹。我二舅识字,父亲在参加抗战活动的那些年,陆陆续续有和我二舅通信。”

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1915年,郑永禄出生在晋江清蒙村。1933年,他考上了永安师范学校,受到闽西革命根据地进步思想影响,他经常参加学生会活动,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作,还与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建立了联系。

毕业后,郑永禄回到泉州,在一所小学当老师。“我二舅说,他很活跃,经常参加宣传抗战的会议,还去泉州街上贴传单,号召民众共同抵抗侵略。”“1943年,我侨居菲律宾的祖父在居住地被日军飞机炸死,国仇家恨之下,父亲毅然报名参加了李友邦的台湾义勇队。”郑席珍说。

结识李友邦 携手台湾同胞共同抗日

时钟往前回拨。1906年,台湾抗日名将李友邦出生于台湾芦洲,祖藉福建同安。李氏家族的忠孝爱国传统给李友邦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1924年,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李友邦入读广东警卫军讲武堂(后归并黄埔军校第二期)。求学期间,因爱国台湾青年的身份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赏识,受命担任国民政府“台湾地区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联络两岸爱国台胞开展反日工作。

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投入抗日斗争。李友邦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1939年2月在浙江金华成立了以台胞为主的“台湾义勇队”,广泛开展抗日活动。

“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要把日寇驱出祖国,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为正义抗战,保卫祖国,解放台湾……”这首由台湾义勇队秘书张一之(中共党员)作词、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谱曲的《台湾义勇队队歌》,被队员们唱得热血沸腾,传遍大街小巷。

1942年10月,李友邦带领台湾义勇队来到福建,在闽北、闽西南等地继续抗日斗争。1945年初,郑永禄在永安结识了李友邦,毅然加入台湾义勇队。“台湾同胞和大陆人民从一开始就是一起抗日,本来就是一家人,充分体现了两岸一家亲。”郑席珍说。

赴台执行任务 15人不幸壮烈牺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为了推进台湾重建工作,李友邦决定尽快派遣分队赴台,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和领土完整。郑永禄因精通英语、日语和闽南语,此前常参与对敌政治瓦解和搜集情报工作,被编入第二批先遣队伍。

1945年11月7日下午4时,这批赴台的义勇队共72人,乘坐“华光轮”从厦门港太古码头启程赴台。不料,由于船只年久失修,出发不久又遇到台风,因进水逐步解体,漂到漳浦县龙尾村六鳌澳沉没,包括年仅30岁的郑永禄在内,共有15人壮烈牺牲。

“华光轮”遇难的消息,是二舅从当时泉州的报纸上看到的。半年后,李友邦托人给郑席珍一家带来一封信和200元旧币。信是写给“郑永禄夫人”的,里面是“郑永禄烈士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切望节哀保重”的慰勉之辞。

追寻40多年 终获父亲遇难详情

“关于父亲遇难的详情,我们始终不得而知。”郑席珍回忆说,为了追寻真相,她找了40多年。后来通过福建省档案馆的资料,确认了父亲是台湾义勇队(后升格为台湾义勇总队)牺牲的队员之一。

直到2000年,在厦门台盟的帮助下,郑席珍与李友邦夫人严秀峰女士取得了联系。严秀峰专程来到厦门与郑席珍会面,并带来了台湾义勇总队内部回忆录《怒海余生》等资料。郑席珍这才知晓了沉船背后的故事。其间,严秀峰还专程探望了当时正在住院的郑永禄夫人。

2004年,郑席珍前往漳浦县龙尾村六鳌澳,在“华光轮”沉船地点追寻父亲的足迹。她了解到,海难后,当地人曾打捞遇难者遗体,安葬于六鳌澳一处高坡并立碑纪念,可惜岁月流逝,烈士遗踪如今已难以找寻。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郑席珍努力学习,于1962年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厦门参加工作,为厦门的城市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此时此刻,我想起那些为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先烈,想起为国捐躯的父亲,内心感慨万千。走进新时代,我们更要不忘历史,不忘推进祖国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郑席珍激动地说。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