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当妈妈们走进学校食堂,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4:08:00    

晨光微熹,羊亭学校的电动门缓缓开启。三年级学生姜成坤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身后跟着他的母亲辛玉娜——与其他送完孩子就离开的家长不同,辛玉娜径直走向了食堂方向。

她熟练地戴上厨师帽,换上工作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而在半年前,这位全职妈妈还只能在校门外远远张望,心里总惦记着孩子在学校能不能吃好。

“我选择到学校餐厅工作,最开始就是想看看孩子在学校吃得怎么样。”辛玉娜一边盛菜一边说,“来了之后发现特别好,不仅色香味俱全,营养搭配也很科学。我们把南瓜泥、山药泥做成彩色小馒头,孩子们都抢着吃。”想到孩子们竖起的大拇指,她的脸上漾起幸福的笑容。

校园餐饮管理曾面临着一个难以破解的循环:校方精心制定的营养食谱,常常难以满足孩子们挑剔的味蕾;而家长们的担忧与建议,又囿于信息壁垒无法有效传达。这种家校之间的“信任壁垒”,让本应温暖的校园午餐变成了双方的心结。

“学校的食品安全是社会最关注的,也是妈妈们最关心的话题。”羊亭学校校长李蕾道出了创办“妈妈餐厅”的初衷,“让妈妈们来给孩子们做饭,她们一定最用心,家长也最放心。”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羊亭学校的家长中有不少“全职妈妈”,有着迫切的再就业需求。2024年9月学校自主经营食堂后,学校向全校家长们发出征集令,招聘擅长做美食的家长。经过面试、考查,多位学生家长上岗。“目前餐厅有28位员工,其中有20位是学生家长。不光有妈妈,还有一些爸爸也应聘成功。”李蕾介绍。在后厨,记者见到了正在炒菜的学生爸爸于杰。这位持证厨师通过学校公开应聘加入了“妈妈餐厅”团队。“我每天都会和孩子交流菜品的质量和口味,其他家长也会找我了解情况。”于杰一边翻炒着锅里的梅花骨一边说,“看到孩子们吃得香喷喷的样子,我感到特别自豪。”从采购、烹饪到清洁消毒,家长们全程参与每个环节——清晨验收食材、灶台前烹饪、严格把关餐具卫生。这种深度参与让家长从“旁观者”变为“管理者”。既保证了餐饮质量,又建立了家校互信。“我们会对家长员工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考核。”李蕾校长指着墙上贴着的五星评比表介绍道,“通过精准、精细、精心、精致的管理模式和五星评价体系,让餐厅管理更规范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让家长员工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参与食堂工作,学校特别设计了“亲子同步”弹性工作制。清晨7点半,家长员工们和孩子手牵手走进校园;孩子们上课时,他们开始工作;下午工作结束后,又能陪伴孩子一起回家。这种工作模式兼顾了工作和家庭双方的需求,更在校园里编织出一张温暖的亲情网。“我的孩子比较腼腆,不太愿意和我交流学校发生的事。”这样的情况在刘巧菊到“妈妈餐厅”工作后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现在她和孩子每天一起上下学,路上会聊聊“今天哪个菜最受欢迎”“班上同学又发明了什么新吃法”,欢声笑语洒满了回家的路。中午11点半,“妈妈餐厅”飘来阵阵饭香。每周的特餐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今天的特色炒面背后,是妈妈们连续几天的配方调试:面条换了三种,配菜选了又选,连炒制时间都精确到了秒。金黄的炒面出锅时,每一根面条都裹着喷香的酱汁,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妈妈餐厅’做的特餐我们都可喜欢了!”初四学生高雪航说,“特餐每周都不重样,妈妈牌馄饨馅料特别足,面点比外面卖的还好吃,还能吃到正宗的意大利面呢!”另一位学生马亚苒则骄傲地说:“同学们都说这里的饭菜有妈妈的味道,我为在食堂工作的妈妈感到自豪。”家长员工的加入,让标准化食堂焕发出家的温度。最新满意度调查显示,学生、家长、教师的满意率分别达到98.8%、99.5%和97.6%。食堂已从单纯的供餐场所,升级为家校共育的重要纽带。“我们把‘妈妈餐厅’的理念与育人课程深度融合。”李蕾介绍,学校研发了劳动食育课程、健康饮食课和文明礼仪课,将感恩、健康、文明等德育元素融入日常教学,让教育处处可见。在弥漫着饭香的校园里,“妈妈餐厅”带来的改变远超味蕾的满足。当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当标准化管理与温情服务完美融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家校共育”新生态。“‘妈妈餐厅’装得下孩子们舌尖上的期待,也装得下家长的嘱托,更装得下教育人的情怀。”李蕾深情地说。

今年以来,环翠区积极探索“妈妈餐厅”管理新模式,发挥学生家长作为员工的双重身份优势,打造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校园餐厅新模式。如今,这一创新模式已在全区92.1%的中小学落地生根,有关校园餐饮的问题量同比下降72.9%。环翠区教体局综合服务科工作人员于江威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让‘妈妈餐厅’制度更包容、功能更延伸,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育联动从‘协作’走向‘融合’。”这场始于厨房的教育实践,正在用一餐饭的温度,书写着家校共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