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0:14:00
上观新闻
“30天前,我住进了医院,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在病床上完成了《无尽的思念》。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我父亲吕惠生牺牲80周年,我想把这部作品献给我的父亲,也献给千百万烈士。”4月3日晚,94岁作曲家、“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新作《无尽的思念》(一个烈士后代的心声)在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演,在清明节前夕,缅怀先烈,寄托哀思。
《无尽的思念》从去年开始构思,吕其明花了三四个月时间完成了第一稿。写作时,他时常处在激动之中,难以入睡,甚至泪流满面。“这个作品没有什么高超的技巧,只有淳朴的感情。”为了赶在“上海之春”首演这部作品,病床上的他争分夺秒,完成了第二稿的创作。有观众评价:“朴素而深情,直抵人心。”
吕其明是上海爱乐乐团前身上海电影乐团老团长,这场《吕其明作品音乐会》由上海爱乐乐团联合上海音乐家协会共同举办,上演了他创作的多部经典作品。从60年前诞生在“上海之春”的《红旗颂》,到如今的《无尽的思念》,吕其明笔耕不辍。他曾说:“我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继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创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吕其明作品音乐会》现场 董天晔 摄
《吕其明作品音乐会》现场 董天晔 摄
80年过去了,思念从未停止
1930年,吕其明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10岁加入新四军,成为一名文艺战士。他的父亲吕惠生曾是新四军皖江抗日根据地的行政公署主任,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1945年11月13日,吕惠生在南京英勇就义,走上刑场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吕惠生牺牲那一年,吕其明加入中国共产党。钢枪与琴弦相伴,硝烟与歌声同在,他从一名稚嫩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文艺战士。战火中的生活塑造了他坚强的意志,父亲的革命精神成了吕其明一生的指引,为他的音乐创作打下深厚的革命情感基础。
演出尾声,作曲家吕其明登台,他即将迎来95岁生日,乐团为他奏响生日快乐歌。 董天晔 摄
“整整80年过去了。没有父亲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没有父亲把我送进新四军第二师抗敌剧团,在战地上唱歌、演戏、行军、打仗,经受战火和艰苦生活的磨炼,就没有今天的我。”吕其明说,“我对自己说,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从那时起,我就把一生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为祖国服务。”
《无尽的思念》开篇简朴、伤感,表现对父亲和烈士们的缅怀。随着音乐的发展,梦境与现实彼此交织,展现烈士们坚贞不屈的精神和后人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吕其明说:“烈士们在最困难的时候,依然有着对孩童时期的回忆,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把烈士们的梦幻写进音符里。”
张亮执棒上海爱乐乐团奏响《吕其明作品音乐会》 董天晔 摄
老百姓听得懂才是好作品
音乐会由上海爱乐乐团副团长、常任指挥张亮执棒,汇聚国内著名歌唱家、演奏家及合唱艺术团,上演了多部吕其明作品,涵盖管弦乐、独唱、合唱等多种形式,既有气势磅礴的史诗巨作,也有深情款款的抒情篇章。
交响诗《铁道游击队》熟悉的旋律在音乐厅回荡。应邀为电影《铁道游击队》作曲时,吕其明年仅26岁,他曾在一篇创作札记中写道:“是生活给了我灵感,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我联想起我在抗日战争岁月中经常看到的那些穿便衣、扎着子弹带、手拿套筒枪和大刀的游击队员,他们的形象使我难忘。”
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演唱《铁肩担道义》——《巨人的握手》主题歌 董天晔 摄
女高音王山唱起《微山湖》 董天晔 摄
唢呐演奏家左翼伟、二胡演奏家段皑皑、笙演奏家翁振发、琵琶演奏家汤晓风等参演管弦乐序曲《焦裕禄》 董天晔 摄
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与上海红旗艺术团、上海军之声合唱艺术团带来《铁肩担道义》——《巨人的握手》主题歌。新生代女高音王山唱起《微山湖》,歌颂保家卫国的游击队员。唢呐演奏家左翼伟、二胡演奏家段皑皑、笙演奏家翁振发、琵琶演奏家汤晓风等参演管弦乐序曲《焦裕禄》。男高音歌唱家迟立明唱起《卜算子》,女高音歌唱家方琼带来耳熟能详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歌曲。最后,音乐会以交响组曲《使命》之“欢庆”迈向尾声。
作品能被广大听众所接受和喜爱,是吕其明始终不变的追求。“一定要老百姓听得懂,能产生共鸣,才是好作品。观众的认可与赞许,是我最大欣慰,也是对我最高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