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0:12:00
5月17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举办。论坛期间,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就广东传统产业低碳转型与新兴绿色产业培育等问题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他指出,广东需把握全球绿色转型调整期机遇,通过政府精准施策与金融市场创新协同发力,打通产业链瓶颈,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接受南都采访
绿色转型处于调整期,长期需求仍具韧性
在提到绿色转型的发展时,鞠建东分析,当前全球绿色转型受欧美政策转向及国内产能阶段性过剩影响,处于“调整期”。他以气候专家预测为例指出,若全球升温超过2℃,生态系统将面临颠覆性冲击,这决定了绿色转型长期需求必然回升。中国坚持“3060”目标,而广东作为制造业与外贸大省,本地绿电消费率较高,在新能源消纳能力上具备独特优势,完全有条件加速绿色转型进程。
据广东电网数据信息显示:自2021年11月现货市场连续运行以来,广东全省未发生错峰用电。新能源交易电量超30亿千瓦时,消纳率达99.7%,全国领先。绿电交易规模不断增长,2024年绿电交易电量72.6亿千瓦时,同比增加83%。更有数据表明,2025年广东绿电需求将超过100亿千瓦时。相关绿色用能认证获得国际认可,有效助力出口外贸型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发力点应聚焦瓶颈突破与需求激活
针对广东电子制造、港口物流等产业特点,鞠建东提出政府需在两大关键领域发力:打通供应链“卡脖子”环节:他指出,当前绿电产业链瓶颈集中在电网改造与储能领域。由于传统电网适配火电稳定性,实现绿电并网需要改造成本,且私人资本难以盈利,需政府主导智能电网升级。他点赞广东建设万亿级储能产业的思路,强调“要同步推进电网与储能协同发展,避免‘重生产、轻输送’”。
其次,以政策工具撬动市场需求。鞠建东建议,可以通过价格补贴等形式激活终端绿电消费,如对使用绿电的企业给予用电补贴;同时创新政策激励形式,通过提供绿色投资保险或担保,吸引更多资金流向光伏、风电等领域。
创新金融产品助力“出海”与产业升级
谈及金融机构角色,鞠建东强调需以“跨境金融 + 产业链服务”为突破口:发行绿色债券开拓新兴市场,尤其是将合作眼光转向南南合作。针对印尼、非洲等缺电地区,他建议广东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债券发行为当地新能源项目融资,带动广东大功率电池等设备出口。“一些岛国微电网建设需求巨大,通过绿债锁定收益,既能解决当地用电难题,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外贸发展。”他举例说明。
鞠建东总结,市场的开发需要政府进行支持,如政府承担电网改造、海外市场信用背书等“不能短期盈利但必需”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时政府也需要推动金融市场实施创新,进而激活资本循环,如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将绿色项目与资本高效对接。
鞠建东认为,“将原本30年的转型周期压缩10-15年,既能为广东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又能在全球绿色产业竞争中确立领先地位。”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南都记者 孔令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