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9:25:00
因一场赛事,赴一座城市。今年春季,南京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下称“南京世锦赛”)、无锡马拉松、大运河自行车系列赛等赛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参赛者齐聚江苏。赛场内是观众,赛场外是游客,精品赛事也带来了“噌噌上涨”的出游人次。“跟着赛事去旅行”是解锁一座城市的“新姿势”,也是文旅生命力的焕新呈现。
3月30日,宿迁市湖滨新区,马拉松选手在湖滨公园内奔跑。陈少帅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赛事旅游,场内场外活力满满
赛事与城市相互成就,运动员和游客选择赛事,也是选择城市。
3月21日-23日,南京世锦赛在新落成的南京魔方举行,这是中国首次举办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场地特别好”“氛围超级好”“吃的住的,都比在国外比赛好几倍”……400米跑运动员艾力西尔·吾买尔动情地表达了对南京的喜爱。谢震业参加了男子60米项目,他表示赛场之外的南京,城市活力满满。三级跳远运动员粟文坦言:“南京我逛遍了,夫子庙、中山陵等景区我都去了,有很多值得一游的地方。”
来到场馆,擂鼓助威;出了赛场,健步如飞。“赛场附近的美食有星甸烤鸭、林家瘦型鸭子店、鸿福面馆。”“快看!南京魔方到老门东路线!”……南京世锦赛开赛前,体育迷和旅游爱好者就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早早分享了旅游攻略。谈到南京的美食,甚至有游客滔滔不绝地从春秋时期的“吴王筑城养鸭”科普到明朝的“太祖烤鸭制作法”,做法从鸭子的肥瘦讲到卤子的甜咸,收获众多评论互动。
“体育赛事本身自带流量,容易形成焦点,吸引四面八方的爱好者积极参与。体育赛事的观赏性、参与性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既能满足人们对竞技体育的热情,又解锁了举办城市的人文密码。”江南文化研究学者、作家、评论家张永祎说。
有游客在第一天观赛后,周末两天一连游遍玄武湖、大报恩寺、阅江楼和红山森林动物园。“赛事期间游客特别多,喜欢来这里喝喝酒、聊聊天。”南京老门东的民谣酒馆“漾应的火塘”工作人员说,游客们玩累了都喜欢来这里听听音乐尝尝特色菜。据介绍,为让观赛的国内外观众体验南京的热情,南京市文旅局组织全市24家特色旅游景区(点),在赛事期间推出惠游福利。观众凭门票信息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相关景区(点)现场购票,可以享受门票、旅游项目、住宿等特别优惠。
徜徉城镇,赛道也是打卡线路
与综合性田径赛事不同,融入城乡景观的马拉松,赛道即是打卡线路,参赛本身就是在旅游。
3月中旬,南京半程马拉松鸣枪起跑,从南京奥体中心东门出发,途经元通商圈、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青奥双子塔、南京眼步行桥等建邺区众多地标,现代化都市和大江风貌尽收眼底。今年无锡马拉松的主题是“锡马画中跑,最是江南好”,渤公岛、蠡湖、十里芳堤樱花步道等,融无锡地标性建筑、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于一体。来自辽宁的王威今年第一次中签锡马,他提前两天带家人来到无锡,打卡惠山古镇、南长街、鼋头渚,逛吃无锡的各种美食。他说:“太湖明珠确实名不虚传。”
从城市“跑”向乡村,乡村马拉松既是“赛事游”又是“赏花游”。时值三月,无锡阳山万亩桃花盛开。3月30日开跑的阳山半程马拉松,赛事规模从往届的5000人升级至7000人。与往届相比,更加平整宽阔的赛道、全新打造的锡西风光带,吸引了更多人奔赴粉色花海。
“江苏许多城市积极依托赛事的举办,进一步强化城市IP的独特性。”张永祎举例,近年举办的赛事中,南京马拉松彰显历史古城与现代活力的碰撞,苏州金鸡湖端午龙舟赛强调园林之城的水上狂欢,徐州“丝路汉风”国际武术大赛积极呼应楚汉文化等,实现“一日办赛,多日停留”。
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大优质体育赛事旅游产品供给,定期发布体育赛事清单、体育消费场景精品案例。3月22日,“跟着赛事去旅行”促消费系列活动暨“跃动锡城”体育消费季活动在无锡启动。活动发布各设区市重点推介体育赛事目录(4月—6月),以及连云港“探秘西游胜境”山海相拥休闲文体之旅、宜兴“魅力陶都·活力阳羡”深氧奇遇记线路等13个入选2024年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江苏项目清单,新场景、新玩法缤纷多彩。
跨界深融,创新赋能文旅表达
“赛事游”涌动的热潮,也加快了文旅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进一步深融。
当竞技激情遇上吴韵汉风,当奖牌碰撞创意设计,文化找到了更具生命力的表达。刚刚落幕的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完赛奖牌以千年文脉为基底,集大运河、五亭桥、园林花窗等元素于一身,创新融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独创可拓印鉴真远行图的滚轴装置,选手可在完赛后将“鉴真远行图”拓印至扬马定制书签之上,留存独特的赛事记忆,寓意“不惧远行”。
江苏省体育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省举办各类赛事活动502项次,累计约68.1万人参赛,带动客流约615万人次;其中有消费数据统计的274项次赛事,拉动住宿、餐饮、旅游消费约30.3亿元……赛事“流量”不断转变为文旅“留量”,化身经济“增量”。
赛事与旅游共同生长,体育与文化双向奔赴。如何进一步深融体育赛事与在地资源,打造更具特色体育文旅产品?
“立足江苏山水资源禀赋和历史人文优势,可按照‘以体促旅、以旅兴体、以赛兴游’的思路,加强体育与文化、旅游等多行业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充分发挥体育赛事活动的辐射、引流和带动效应。” 南京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研究员兰亚明认为,可结合不同运动特点,将赛事活动从体育场馆扩展至景区、公园、街区等,真正让赛事经济“燃”起来,让景区经济“活”起来,让商圈经济“热”起来。
在张永祎看来,“跟着赛事去旅行”绝非简单的“观赛+游览”或“参赛+旅行”,而是通过体育IP重构人与城市链接的方式。他建议,在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游客衣食住行“体验舒适度”,提高“旅游重游率”的基础上,要推动目前“打卡式旅游”转向“深度体验游”,让游客不仅是观众,更能通过参赛、观赛,参与赛后的配套活动,获得“记忆点更强”的沉浸式旅程。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殷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