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3 00:03:00
抗战时期位于清凉山上的解放日报社、新华社编辑部办公地。 资料图片
“抗战·上海寻迹”大型融媒报道,分别在上观新闻客户端和《解放日报》推出。解放日报社 供图
1941年5月16日,与延安宝塔山隔河相对的清凉山上,《解放日报》在半山坡几孔窑洞里诞生了,这是党中央在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份大型日报,在党的新闻事业史上写下光辉一页。1947年3月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停刊,共出版2130期。
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党中央决定将“解放日报”这个光荣的报名交给上海。5月28日,《解放日报》在上海复刊,始终与家国城市命运与共,伴时代潮流阔步前行。
这份从全民族抗战烽火中诞生,有着84年历史的党报,承载着荣光、梦想、情怀,镌刻出薪火相传、一往无前的奋进轨迹。
主题报道柔性组队、多兵种出战
在延安新闻纪念馆,有一幅大型油画引人注目。画中毛泽东同志正在向围坐一圈的同志们讲演,写有“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的横幅挂在墙上。这是1942年3月31日,在杨家岭山沟里一座三层石砌小楼里发生的一幕。
次日发表的改版社论《致读者》,明确提出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强调了党报所必须的品质“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可以称为当时的“新媒体”。这种“新”并非靠技术发展驱动,而是在思想理念层面的一次革新。
常谋改革之举,常领风气之先,历经时光沉淀淘洗,始终是《解放日报》鲜明的品格。
2025年1月1日,由《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三大报共建、共享、共用的全新的上观新闻客户端上线。
“上观客户端全程发布+社交媒体裂变传播+报纸版面精品沉淀”的多维传播体系,在今年“抗战·上海寻迹”主题报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抗战·上海寻迹”报道组兵分五路开展实地寻访——“中国不会亡”“起来、前进”“万众一心”“地下烈火”“正义必胜”5个专题,分别从军事、文化、统一战线、隐蔽战线、国际联结的角度,阐释上海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组年度重点报道由《解放日报》政情频道牵头组织策划。《解放日报》政情频道常务副总监张骏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通过报社团委号召,有兴趣的记者踊跃报名,最终形成30多人的跨部门、多兵种报道团队。
“我们采取柔性方式组队,既有首席记者、资深记者‘加盟’,也有刚入社的‘00后’记者。”张骏介绍,这种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在报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报道中已经初试锋芒,对内容生产力的提升、对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对团队能力作风的锤炼,在此次抗战主题报道中也是锐气尽显。
7月7日起,“抗战·上海寻迹”大型融媒报道在上观新闻客户端醒目位置上线,5个专题按节奏依次推出。
8月15日起,《解放日报》每隔5天推出4个版特刊,分别浓缩五路寻访的精华内容,特刊封面版使用大面积的版画发出呐喊之声。
具体而言,在上观新闻专题页面可见,一个寻访点会连出多篇报道,图文、长短视频,形式不拘、内容不拘,记者们脑洞大开,在采访中相互补位,尽展“十八般武艺”。“但我们要求其中至少有一篇深度稿件,同时挖掘有细节、有网感的内容进行碎片化传播。”张骏介绍,在报纸落地则更强调内容的体系化传播,通过设计感使铿锵有力的文字扑面而来。
为此,报道团队与报纸要闻编辑部、上观新闻编辑部、社交媒体矩阵、视觉中心等密切沟通、共同策划推进报纸特刊和新媒体产品形态内容、推广运营等事项,努力使主题报道高品质呈现、高效率传播。“很多读者反馈,跟着报道重温抗战历程,读出了民族不屈的脊梁、充满血性的城市风骨。”张骏说。
“作为记者,要对得起这份期待”
从延安走来,一长串优秀新闻人的名字,镌刻在《解放日报》的史册上。
“清凉山上一棵松”,寄托着报人对《解放日报》第一任总编辑杨松的怀念。1942年,年仅35岁的他因病累倒,英年早逝,葬在清凉山上。今年4月,《解放日报》教育实践基地就在他的家乡湖北省大悟县落地。
“人民记者”穆青的记者生涯从《解放日报》开启。1943年8月22日《解放日报》刊发的《雁翎队》,正出自22岁的穆青笔下。这篇洋溢着澎湃激情、充满诗意文采的新闻名篇,将“雁翎队”的名字传遍各敌后根据地,鼓舞了全国抗战军民的斗志。
“抗战·上海寻迹”中,也出现了多位杰出新闻人和传世之作的故事。
《每月加印一版!这本市面上最畅销的书,曾被国民党列入“禁书”》讲述的是《新民报》记者赵超构和他所著的《延安一月》。1944年,赵超构获得“中外记者参观团”的一个名额到延安采访,在10多万字的《延安一月》中,他以一名新闻记者的独立思考,向国统区读者展现了陕甘宁边区的面貌,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社会的试验区”。
记者王闲乐说,赵超构“为百姓分忧,与百姓同乐”的办报思想,数百万字“说真话、贴近社会生活”的林放(赵超构笔名)杂文,至今仍值得所有新闻工作者学习。
新时代怎么做党报记者?怎么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来记录传递?他们在寻访中,思潮一刻不停地涌动着。
脍炙人口的《卖报歌》,背后是抗战时期负责上海公共租界教育工作的陈鹤琴安置上百万难民、办报童学校的故事。参与采访陈鹤琴之子、93岁高龄的陈一心的记者顾杰说:“采访结束时,老人关切地叮嘱我们,很多历史细节是他多年来寻访、搜集、考证的结果,希望我们能认真对待。从他恳切的眼神中,我知道这可能是他为数不多讲述这段历史的机会。作为记者,更要对得起这份期待,把历史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唯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面向未来。”
“我祖父意识到,四行仓库也许就是大家埋骨之处。他组织大家在战斗间隙写家书。对年轻的战士们来说,这可能是生平的第一封家书,也是最后的遗书……”抗日名将谢晋元的孙女一字一句地背诵祖父家书,记者邬林桦现场眼眶发红。她在小组会上分享说:“与英烈后代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对记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更深刻体会到抗战精神的传承力量。”
记者林子璐和同事在寻访中“偶遇”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他们投身抗日、天人永隔,60多年后终于一同长眠桃花岭。“借由重走抗战中前辈的不屈斗争之路,我们亲身感受到不灭的精神与理想之光。”她告诉记者。
报道组在40摄氏度酷暑中奔赴巴蜀大地,在宜宾李庄和重庆北碚先后寻访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西迁故地与后人传奇。记者沈轶伦、朱雅文说:“我们用‘四力’书写抗战中文化火种的传承,也令人深思,是怎样的艰苦卓绝换来今日的岁月静好。”
改革激活人才“第一资源”
历经八十余载改革发展,《解放日报》在传媒改革发展中再奏最强音。
根据《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解放日报社围绕“头部时政平台”目标定位,做强时政内容、凸显特色优势,不断提升内容生产力和品牌影响力。
“大流量的内容未必都是好内容,但没有流量的内容肯定不是主流媒体想要的高质量内容。守住内容为王的根本,要积极探索‘渠道为本’的新路。”解放日报社总编辑丁波说。
7月底,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期间,唯一一场聚焦“AI+媒体”专业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这场论坛由上海报业集团、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主办。
“AI既要成为生产力的倍增器,更要成为主流价值的放大器。AI的根本原则,在于主流媒体‘为我所用’。”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掷地有声。
在“抗战·上海寻迹”中,AI的身影频频闪现。《AI复活中国童子军丨这张震惊世界的照片背后,还有这样一群少年》,再现了1937年8月日军轰炸上海,供职于美国赫斯特新闻社的王小亭,看到一个满身血迹的幼童坐在上海南火车站的废墟上号啕大哭,立即用仅剩的胶片记录下了这个镜头。
第四路“隐蔽战线”专题中,有个“00后”小朋友全程玩AI,从内容脚本、角色设计、故事串联,记者徐心远独立制作了《怎样的一生,需要三个名字来承载?》,他用85个AI镜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鲜为人知的中国特工刘进中的一生。团队成员无不感慨:“大型采访报道是非常好的试炼场,如果没有这样的平台,可能就无法在贴合时政的主流报道中显身手。”
“无论传播格局再怎么变,内容为王不会变,正能量主旋律不能变。只有源源不断提供时代需要、用户需要的优质内容,主流媒体才有立身之本,才有不可替代性。”李芸强调,解放日报社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清醒与自我进化的敏捷,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打头阵、当尖兵。
今天,上海市延安中路816号解放日报社小院,一间以清凉山海拔高度命名的“1050会议室”,常常传出编前会的讨论声。这里,激扬着青春热血,澎湃着主流思想文化的强音。